甘樂誌
MAGAZINE
關於甘樂
ABOUT US
精選文章
ARTICLES
LANGUAGE
繁體中文
English
甘樂食堂
禾乃川
小草書屋
淨溪行動
甘樂誌
一本循著土地的痕跡,
忠實記錄耕耘台灣的人物誌,為紛擾的土地帶來純真的感動。
首頁
甘樂誌
尋找土地的溫度
全部
青年觀點
甘樂青年
老屋活春術
百工職人
小農日記
聚落旅行
〖no.29主題企劃〗慢工出細活:以家為出發 溫暖而親切的手感製品 / 永無島刺繡工作室 袁朝露
多用未漂染的純棉.麻.珍藏花布製作的生活雜貨小物。溫暖扎實的手繪刺繡品,不量產,設計者朝露一針一線親自縫製。純稚,充滿赤子之心的,永無島。 —— 永無島刺繡工作室
#甘樂誌
#百工職人
#no.29主題企劃:慢工出細活
#袁朝露
#刺繡麻布包
#永無島刺繡工作室
#no.29
#慢工出細活
深入瞭解
〖no.29主題企劃〗慢工出細活:傳統工藝編織創新道路 / 藺編工藝家 劉彩雲
談到藺草編織不得不提到苑里在地作家蔡振豐創作的〈草蓆歌〉,寫實的描繪出舊時代苑里婦女藺草編織的盛況。藺草編織在苑里已有兩百多年歷史,而相傳清朝末年苑里的洪鴦女士為了保護頭部受傷的孩子不受蚊蟲侵擾,編織出了臺灣第一頂藺草帽,從此帶動了苑里藺草編織產業蓬勃發展。以草蓆、草帽為大宗。日治時期苑里帽蓆大量輸出日本,統一集中至大甲出口海外,久而久之「大甲草蓆」成為苑里藺草編織的代名詞。從古至今,藺草編織一直是苑里婦女必備的技術,更是家家戶戶重要的生計來源,一代傳一代,成為苑里居民的共同回憶。然而隨著科技進步以及廉價編織品輸入臺灣,藺草編織產業漸漸式微,技藝傳承出現斷層,有幸當地居民成立「藺草文化學會」,致力於推廣藺編工藝,廣納在地編織工藝家,舉辦課程講座、成立品牌,期望開闢出一條創新的道路,延續這項珍貴的傳統工藝。
#甘樂誌
#百工職人
#no.29主題企劃:慢工出細活
#藺草
#藺草編織草帽
#苗栗苑裡
#台灣藺草協會
#no.29
#慢工出細活
#劉彩雲
深入瞭解
〖no.29主題企劃〗慢工出細活:一線段、一柔和,繞指間的觀自在 / 金屬線狀創作 翁國嵩
擁有建築設計背景的翁國嵩,把對空間的敏銳度應用在他的創作想法裡,並以金屬線當作素材更為少見。翁國嵩說,早期街頭藝人折鋁線腳踏車的啟發,才開啟自己對金屬材料的摸索,不斷嘗試並塑造出一件件風格迥異的立體線像。
#甘樂誌
#百工職人
#no.29主題企劃:慢工出細活
#金屬線段佛像
#翁國嵩
#翁國嵩金屬線狀塑形
#no.29
#慢工出細活
深入瞭解
〖no.29主題企劃〗慢工出細活:師法自然 飄遊天地 畫布上的修行之旅 / 藝術家 吳冠德
站在偌大的畫布前,身著純白衣裳、頂著一頭飄逸長髮的吳冠德手裡拿著枯樹枝,在畫布上專注的創作,只見栩栩如生的枝幹、綠葉在畫布上成長茁壯,彷彿種子以畫布做為土壤、顏料作為養分,在藝術家細心的灌溉下成長為一件件富含生命之美的精彩畫作。佇足於吳冠德的油畫前,視覺不自覺的被畫作吸引,任何一處都可以是觀賞的起點,讓精神飄遊於天地之間,不自覺地讚嘆生命之美,頓時間心中充滿了力量。
#甘樂誌
#百工職人
#no.29主題企劃:慢工出細活
#吳冠德
#油畫
#同在
#no.29
#慢工出細活
深入瞭解
針針線線一甲子,創意再現新思維 / 光彩繡莊 林玉泉
「我從十六歲就開始做刺繡,二十六、三十六……,現在我已經七十五歲了,快要接近一甲子了。」有「府城老繡才」之稱的林玉泉,和藹的臉龐掛滿著笑容,坐在繡台前回憶起自己如何踏入刺繡這行業。
#甘樂誌
#百工職人
#光彩繡莊
#傳統刺繡
#薪火相傳
#林婕瑀
#林玉泉
#no.29
#慢工出細活
深入瞭解
臺灣美好製鞋年代的記憶與傳承——藍尼手工鞋
八零年代後期,曾有製鞋王國美名的這塊土地,隨著外銷產值減退及產業外移,漸漸走向沒落。而寶貴的製鞋技術經驗也隨著速食文化的推移正在一點一滴的失去。流行與時尚文化以極快的汰換速度,逐漸催化與改變人們的消費意識,對過往美好事物的無感與不斷汰換,儼然成為消費文化的一環。在經歷過製鞋王國興衰的人們中,有三位女生,懷抱著美好製鞋工藝的夢想與願景,不願讓這樣的技術與經驗消逝,因而決定要起身而做,讓記憶與技藝能夠不斷傳承,嘗試喚起消費意識自覺的轉變,並持續述說著過往美好年代故事的同時,也撰寫新的一頁。
#甘樂誌
#百工職人
#藍尼手工鞋
#製鞋王國
#手工鞋
#no.29
#慢工出細活
深入瞭解
專注中運行的細緻美學 / 粉線雕大師 林福玟
第一眼看見粉線雕,覺得它是一個蛋糕擠奶油的進階版,但踏入工作室看到林福玟師傅屏氣凝神的神態,以及滿是神像的工作室,才趕緊把這個散漫的態度收拾好,更深入的欣賞這個隱藏在神佛之間精緻的藝術。
#甘樂誌
#百工職人
#巷三峽的風景
#三峽
#三福神佛像工作室
#粉線雕大師
#林福玟
#工藝美學
#no.29
#慢工出細活
深入瞭解
用琉璃珠串起部落文化與情感 / 卡塔文化 林秀慧
近1200度的高溫爐火,一雙雙專注眼神,部落職人們手執最細僅有0.2釐米的玻璃色絲,在一顆顆直徑最小只有8釐米的剔透琉璃珠上燒繪圖紋,每顆珠子都有它的標準身形,分毫不差;每顆珠紋都有它的寓意,每個師傅一天純手工只能產出近40顆,若再經過品管自虐式的嚴格篩檢,大概只能有約六成的倖存率。
#甘樂誌
#百工職人
#臺灣原力
#排灣族
#琉璃珠
#卡塔文化
#林秀慧
#這裡r原味工藝聚落
#卡塔文化工作室
#no.29
#慢工出細活
深入瞭解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你可能也喜歡
最受歡迎商品、體驗報乎你知
套裝行程-三峽共好‧公益志工日
客製化行程,深度感受三峽的文化生活。
#一日職人
#DIY體驗
#社企習作
#三峽工藝
#體驗遊程
#手作課程
#客製遊程
#創意料理
#親子家庭旅遊
深入瞭解
[三峽] 獨特的美好味道,不該只被留在回憶裡 / 阿爸的客家菜 阿全師
[三峽] 獨特的美好味道,不該只被留在回憶裡 / ...
#甘樂誌
#聚落旅行
#三峽
#阿爸的客家菜
#阿全師
#客家料理
#巷三峽的風景
#no.25
#我的家在海邊
深入瞭解
梯田重生,千歲米的承先啟後 / 江榮川
梯田重生,千歲米的承先啟後 / 江榮川
#甘樂誌
#嵩山社區
#石門
#我們在石門
#千歲米
#江榮川
#北海岸
#no.23
#星火姿態
深入瞭解
訂閱甘樂電子報
分享生活故事、社區活動和優惠訊息給每一位朋友
請在下方輸入您的Email後就會收到我們的電子報嘍
E-mail
謝謝你的訂閱
THANK YOU
用文化創意為三峽注入活力,
用行動改變家鄉孩子的生命!
回到首頁
感謝你
THANK YOU
謝謝你的耐心填寫,
我們將會盡速處理並回覆
回到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