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琉璃珠串起部落文化與情感 / 卡塔文化 林秀慧

用琉璃珠串起部落文化與情感 / 卡塔文化 林秀慧

近1200度的高溫爐火,一雙雙專注眼神,部落職人們手執最細僅有0.2釐米的玻璃色絲,在一顆顆直徑最小只有8釐米的剔透琉璃珠上燒繪圖紋,每顆珠子都有它的標準身形,分毫不差;每顆珠紋都有它的寓意,每個師傅一天純手工只能產出近40顆,若再經過品管自虐式的嚴格篩檢,大概只能有約六成的倖存率。


01.JPG08.JPG


說是自虐一點也不誇張!每天從軟化玻璃棒、纏繞、塑形、上色、拉花、調整珠徑、確認尺寸種種繁複過程,最後降溫才算燒繪完成的純手工琉璃珠,總會先被放進一個塑膠桶裡,經過品管毫不留情的劇烈搖晃,若是破裂就先手工篩檢淘汰,緊接著還要被放在放大鏡下嚴苛檢視,只要有些許裂痕或是圖紋有細微偏差,也會毫不猶豫地剔除,最後在將琉璃珠串成各種飾品前,串珠師傅也會再做最後一次的檢視,「雖然大家總說原住民的工藝有種樸素、原始之美,但我們並不想要讓人家覺得原住民的東西都很粗糙,所以每一顆珠子都會被放在放大鏡下檢視,我們希望獲得的尊重,是來自於作品本身。」【卡塔文化】的執行長林秀慧眼神堅定地解釋著這種自我挑剔。


02.JPG03.JPG


父親是排灣族,母親則是客家人,從小就必須面對身分認同的課題,曾經林秀慧是選擇逃避與隱藏的,「在學生時代,當時的社會背景與教育都是對原住民不太友善的,所以會潛意識的否定自己原住民的身分。」中學是學設計的,卻從來沒有想過要以自己的母體文化當作創作的脈絡去尋覓靈感。直到父親過世,才驚覺自己的某個部分消失了,才意識到自己的母體文化可能也會有消失的一天,於是忐忑的心聆聽到了原鄉的召喚,洄游台東。

在西部工作時總被視為原住民,回到熟悉又陌生的東部,卻被族人嘲笑是平地人,但林秀慧謙遜地將此轉換成了學習的動力:「那也沒辦法啊!就只能認真學習、認真了解,從我自己認同的角度去學習去補足以前缺乏的部分。」不同族群的雙重血緣因子最後反而成了她的助力,讓她更懂得如何以不同立場、不同身分與不同的族群溝通對話。2002年成立的【卡塔文化】就混搭了排灣、阿美等各種不同族群部落的夥伴們,一同為傳承排灣族文化而努力。


04.JPG06.JPG 07.JPG


琉璃珠與青銅刀、陶壺並稱是排灣族三寶,其中又以琉璃珠所乘載的文化意涵最為複雜而深邃,因為不同的琉璃珠紋所代表的意涵不盡相同,可能是一段家族的歷史,或者是一個天馬行空的美麗傳說,在排灣族這個口傳民族的不斷傳誦後演化出各式珠紋意涵。

從一開始探訪『排灣琉璃珠之父』屏東縣三地門鄉的巫瑪斯、江雅蕾夫婦進行深度的文化學習,並展開部落的田野調查,下鄉向耆老們請益與記錄,【卡塔文化】目前考究出50幾種琉璃珠圖紋、36種意涵。「所有的故事都存在部落耆老、頭目的腦袋裡,卻沒有被系統化的整理,琉璃珠是一種很好的文化溝通的物件,可以傳遞一個族群的生命哲學與人生體驗。」

【卡塔文化】現今一共有13個夥伴,身為執行長的林秀慧不諱言要維持工作室營運很辛苦,尤其七年前決定申租原台東糖廠裡的一間廢棄廠房後壓力更大,但在她溫潤的臉龐上卻看不出一丁點兒畏懼:「原住民在發展上很容易陷入恐懼,怕自己沒有辦法勝過環境的挑戰,那我們就大家一起向前走。」【卡塔文化】將這間格局頗像部落長屋的生產基地取名【這裡r原味工藝聚落】,包含【卡塔文化】在內有三個工藝坊在此設立工作室,讓一般民眾可以親眼看見,同時親手體驗最原始純樸卻精緻的原住民手工技藝,並匯聚了超過20個不同工藝家的作品在此販售。「我常覺得原住民文化的遺落與消逝,並不單是我們族群的損失,而是這片土地的共同損失。」


09.JPG


確實,任何一種文化的消逝,都會是我們生活的這片美好土地的共同損失,是在這片地上力求生存的人類社會的共同損失,在我們一念之間就可能永遠消逝的不同文化,可是祖先們一代一代用生命接續傳承下來的啊!

對於如此嚴肅卻刻不容緩的文化課題,林秀慧給了我一個舉重若輕的答案:「所有的行業都會折舊,但是文化的工作卻不會!我也相信所有對於傳統文化工藝的投入都是不會折舊的,而是會愈陳愈香,愈來愈保值。」這大概正是我提議幫大家拍張大合照時,每個人臉上總掛著璀璨笑容背後的緣由吧!因為她們知道自己正在從事一項永遠不會折舊的行業,一如她們用雙手慢工出細活燒繪出的琉璃珠,始終傳遞出不會折舊且帶有溫度的幸福感。




10.JPG

卡塔文化工作室

地址:臺東縣中興路二段191號

電話:(08)922-8107

官方網站:http://www.atabeads.com/

你可能也喜歡

最受歡迎商品、體驗報乎你知

傳統與創新的完美融合 臺式生活新美學——厝內 TZULAï

傳統與創新的完美融合 臺式生活新美學——厝內 TZULAï

傳統與創新的完美融合 臺式生活新美學——厝內 TZ...
在老屋裡復刻奶奶的生活 / 香草街屋

在老屋裡復刻奶奶的生活 / 香草街屋

重建街,寧靜而厚實的佇立,在時間洪流裡依舊風韻猶存...
行腳臺灣:整個城鎮都是博物館——來去大溪

行腳臺灣:整個城鎮都是博物館——來去大溪

行腳臺灣:整個城鎮都是博物館——來去大溪

謝謝你的訂閱
THANK YOU

用文化創意為三峽注入活力,
用行動改變家鄉孩子的生命!

感謝你
THANK YOU

謝謝你的耐心填寫,
我們將會盡速處理並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