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花是一種傳統婦女的生活工藝,結合了剪紙、編織及刺繡的技巧。婦女將這樣的小紅花,春仔花配戴在髮間,祭祀供品上的飯春花,擺置在神龕上的供花;纏繞在生活裡的民間技藝,在民國時期尤其盛行,卻在塑料大量填充的工業時代,幾乎失傳。
原本從事皮革工藝的陳惠美老師,偶然看見同事作為要參加舞蹈比賽的頭飾,出自愛玉阿嬤,細膩精緻的春仔花飾品,動念與阿嬤學習纏花的技法。愛玉阿嬤見陳惠美有心傳承,傾囊相授,將自己創作的十二只春仔花樣式交付給她。從前各家有各家的纏花樣貌,以家族傳承,技法並不外傳,陳惠美老師不但繼承了愛玉阿嬤的纏花技藝,將那傳統的花貌再次呈現,更運用成為複合媒材創作素材。
儘管能夠將纏花運用在更多富麗精緻的創作中,現今線材的色彩,花樣造型也有更多彩多元的變化,陳惠美老師在教授學員時依舊強調纏花的傳統文化。她要求每位學員都必須學會使用紅絲線完成十二朵傳統花飾,從修剪半唇形,纏繞,塑形,都必須按部就班,最後才是結合創意和新的元素想法去作變化。
春花圓夢,綻放歸原。
春仔花推動初期困難重重,由於沒有明確固定技法及構件名稱的命名,陳惠美老師為了傳授纏花,以自己教學皮革工藝多年的經驗,整理出一套步驟技法名稱及口訣,希望在教學中能夠讓學生了解各項技法細微的差異,確實操作技巧並融會貫通在之後的創作。
「愛玉阿嬤去世時,我在心裡立志目標要將阿嬤無私傳授的技藝讓更多人看見,纏花將不會失傳。」陳惠美老師說:「無論是授課或是接受採訪、參加交流時,我都一再提及與春仔花的淵源來自授業恩師愛玉阿嬤,代表我對阿嬤的感恩與不忘本,讓這門技藝傳習下去視為自己終身的職責。」
纏花之路,一個偶遇便走了十多年寒暑。從宜蘭傳藝中心開始將纏花之美向外推播放送至今,成立中華纏花協會,學子遍及各地,每年協會固定舉辦纏花創作展,文化部將纏花列為國家級的無形文化資產,今年更設辦了「春仔花陳惠美工作室」台灣工藝之家。「這一路阿嬤在冥冥之中都有庇佑。」陳惠美老師說。
陳惠美老師一直珍藏著愛玉阿嬤的春仔花飾品,偏偏缺了鹿與龜兩支簪子,阿嬤去世後的好幾年,有人尋上門來,表示有阿嬤的作品希望交付給有緣的人,沒想到巾子一掀,巧是象徵福祿壽的鹿與龜。憶起這段故事,陳惠美老師依然深刻感動。
紅簪十二,祝福百納。
新娘配戴的春仔花攬著所有人滿溢的祝福,老人家說在生產前可隨身攜帶,生產時則放置肚子上或頭上,對母體及嬰孩有著無形無比平安與健康的力量,就如結婚時眾人給予的囍氣與祝福一般。梅花代表堅貞的愛,牡丹花代表富貴,百合花代表百年好合,玫瑰花代表愛情,玉蘭花代表吉祥美好,康乃馨代表母愛,圓仔花代表圓滿,五福花代表福祿壽喜康寧,蝴蝶代表福氣到,鹿代表福祿, 龜代表福壽。
起心動念僅是一刻,心細巧技習藝是一輩子。
採訪這天,老師也讓我領了線材小試身手,我用指尖捻著紙片,小心的繞著緞線,大氣也不敢喘一口,簡單的纏繞動作,就像坐禪一樣,急不得,躁不行,線與線之間不留白,也不能重疊,心要靜且有耐心。半唇形修剪也是學問,小紙片關係著纏線是否上手。一瓣一葉光澤與亮度端看纏繞的功力。
在陳惠美老師的工作室裡,有許多纏花工藝結合了皮革、金屬等複合媒材的創作,將傳統技藝發揮的淋漓盡致。這也是老師一直鼓勵學員將基本功扎實後應該有的突破與成就。看到那些造型特殊的作品,每一個小細節都細膩精緻的驚人,看得出老師對於纏花的一份執著與使命感。心誠是最無遠弗屆的,陳惠美老師將自己化作愛玉阿嬤的雙手,將這樣的傳藝一直與生活纏繞下去。
購買No.20甘樂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