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遠東最大的巨無霸烘焙機。
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全台咖啡產量一度銳減,直到1950年雲林經濟農場成立,在美援時期的背景下開啟咖啡種植第二高峰,1955年農復會於斗六成立咖啡加工廠,並擁有當時遠東最大的咖啡烘焙機,由咖啡工作小組、荷包山工作站負責咖啡種植、收成,最後運送至咖啡加工廠後製,在當時咖啡國際價格的背景之下一度以咖啡出口為主要目標,最終卻還是因為台灣咖啡種植成本過高失去國際競爭力,1962年農復會決定不再補助咖啡產業,並且隨著咖啡進口關稅調降,進口咖啡數量逐年升高,加上連鎖咖啡進軍台灣的衝擊,台灣咖啡進入空前黑暗期。
在咖啡農紛紛棄守咖啡園的慘況之下,還好有人依舊默默守護著這塊土地上的咖啡樹;從小看著父親種植咖啡,巴登咖啡的張萊恩先生對於咖啡有著深厚的情感,也使他投入咖啡,決定將台灣好咖啡發揚光大。直到了2003年雲林古坑舉辦了第一屆「台灣咖啡節」,重新點燃了古坑咖啡熱潮,許多農民也重新投入咖啡種植,一時之間古坑咖啡成為台灣咖啡的代名詞,更鼓舞了各縣市投入咖啡種植,為產地帶來了觀光商機,台灣咖啡第三高峰儼然成型。然而2004年古坑卻爆發進口咖啡混沖台灣咖啡之醜聞,為古坑咖啡名聲帶來不小的衝擊,好在台灣各地咖啡產業漸趨穩定,在眾多咖啡專家的努力之下,使台灣咖啡在新時代的浪潮之下有了新的方向。
黃耕子先生當年受派為常夫。
精品咖啡 台灣咖啡的生存之道
2009年熱帶舞曲莊園獲得SCA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年度最佳咖啡第十一名,顛覆國內眾多咖啡專家的想像!使得眾人重新看待台灣咖啡,產量低及成本高是台灣咖啡難解決的問題,因此「重質不重量」的精品咖啡路線不失為個一適合的發展方向。在有志之士的串聯之下,台灣咖啡紛紛一同朝向精品方向努力,其中咖啡學者韓懷宗扮演著最關鍵的角色,不論是跑產地與小農討論、或是與國外咖啡學者交流,都能夠見到韓老師的身影,並串聯小農、咖啡師、烘焙師、杯測師各領域專家,定期舉辦講座、交流、評鑑會,使台灣咖啡品質在短期之內大幅成長,加上近年來台灣咖啡職人輪番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台灣咖啡整體品質可謂逐年提升,系統化的栽種與處理也讓本土咖啡豆直逼世界級水準。
人類喝咖啡的歷史還不到1000年,遠不及飲茶與飲酒的悠久歷史,也因此人類對於咖啡可以說還處於摸索階段,每隔一段時間咖啡的研究都能有新發現、新的沖煮器具發明、新的品嚐方式,甚至引發全新的咖啡文化流行浪潮。縱觀近代咖啡歷史,可將世界咖啡浪潮分成三階段: 20世紀初即溶咖啡的發明帶動第一波咖啡浪潮,深入大眾消費文化;二戰以後(約1998之後),義式濃縮咖啡、重烘焙咖啡開始風靡世界,星巴克等連鎖咖啡的出現也成為第二波咖啡浪潮的代表。然而2010以降,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席捲全球,強調產地、莊園、淺焙式的果酸風味,其中又以挪威咖啡大師Tim Wendelboe的北歐精品咖啡風格為重要代表。
放諸全球各地咖啡文化,「產地即是消費地」是台灣的一大特點,具備了發展咖啡文化旅遊的極大潛力。台灣產出世界級咖啡可以說指日可待,然而如何持續發揮台灣咖啡的特色與優點,是將來發展的關鍵,透過各界共同努力、串聯與交流,或許有朝一日「台灣咖啡」也能成為世界咖啡浪潮的主角!
隨著古坑鄉公所農經課孫課長與蔡大哥拜訪咖啡耆老黃耕子先生,令人感動。
甘樂誌編輯推薦書目
立即前往購買No.31甘樂誌:
https://thecan.91app.com/SalePage/Index/5343129?cid=284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