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寮] 除了海景,另一種海邊故鄉的記憶 - 石花菜鋪成的天然絨毯](https://www.thecan.com.tw/cdn/upload/image/20181230/fecc8b2f-9502-4253-9194-bdd5ceec79a5.jpg)
吳阿公只要抬頭看看月兒,便能得知每刻潮水的變動。在每個節氣配合著不一樣的潮汐變化下,每個村頭的海域都有著不一樣的任務正進行中。約莫在清明時節前後,夜晚漸漸漲潮,家家戶戶便會提著電土燈默契般的都聚在赤崁、員貝、岐頭、講美、沙港、青螺及內灣等地的潮間帶上,大半夜的,就為了澎湖幾個固定海域,習慣在夜間覓食的特種章魚,有趣的是,燈一照,在夾縫中突然有個閃爍,見著在發光的石頭,那肯定是會隨攀附物變色的章魚們,各個原形畢露!
因此清明節前後夜間的海上比起白天熱鬧許多,每片海的夜景被月兒領著,潮水漲到膝上後絕不能貪心,黑暗中依山峰的影子,找到自己返家的路。由於特種章魚繁殖數量少、生態條件不如以往,章魚的數量趨少,近年也由政府限定捕抓期限或各村子成立自衛隊共同保護海洋。但每在過年團圓飯桌上,總有最標準好吃的六隻一斤的炒章魚,儘管章魚身價高漲前,在市場上也不易尋獲,因為珍貴而不捨得賣。吳阿公說:「能在餐桌上見著章魚,是多重視彼此的表現,慣性的總會將最好的留到親人返鄉的那刻一起享用。」
黝黑的肌膚是島上人民在艷陽下辛勞工作的印證,汗水濕了又乾後總有層淡淡的白漸層在衣角,那是海水蒸發後留在身上的鹽。用不輪轉的台語黏著吳阿公,總有聽不完的故事,那天午後,迎著海風隨意歇在海邊人家門前,故事就從一盞電土燈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