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木柵搭666路公車半小時,便從繁雜的城市景觀一路進入綿密叢山的世界。倘徉於大自然,抬頭是湛藍的天、茂密的樹木,低頭是清澈的石碇溪水,白鴨抖抖身上的毛,群魚的鱗片在陽光下閃光。烏塗社區就隱藏在美如畫卷的群山流水之中。
兩百年前,居住在石碇烏塗的先人背著採收的各色茶類,經淡藍古道至各地通商,後來,隨著煤礦發展,烏塗一度成為黑金礦區,直到礦源枯竭。烏塗社區與茶園、染坊、礦場走過一段歲月,如今整合資源,成為身心靈慢活小城,等待旅人發現。
東西老街的常民生活
石碇老街分為東街、西街。西街居民最早種植傳統染料植物大菁,街上染坊林立,家家門前置有染布大缸。茶葉種植、買賣交易亦延續西街的繁華。後來隨著煤礦開發,東街成為礦工們的生活中心,如今漸漸轉型為展現在地特色產業的商業文化中心。
漫步在石碇老街,王家豆腐、阿嬤麻糬、一粒粽等在地名店滿足味蕾,還有遠光打鐵行、藍鵲工研醋、HA SOCK襪子娃娃店連結地方資源,講述獨一無二的石碇故事。
修復廟宇的師傅
· 吊橋樓與不見天街
石碇山城地勢陡峭、腹地狹小,造就全臺碩果僅存的「吊橋樓」和「不見天街」建築景觀。先民沿著山壁,在烏塗溪邊鑿石頭成石頭屋,為了擴大使用空間,將房子往溪邊拓展,從溪岸向上立石柱支撐。住宅靠溪一側是廚房,靠山一側是客廳,中間開放行人通道,形成一條特殊的內街「不見天街」,商行買家在內街交易買賣,過路人在此處躲避風雨。
不見天街中的百年石頭屋有兩處,於週三至週日開放遊客參觀。石頭屋保留百年,訴說從茶產業、到戰爭、煤礦興衰的歷史。建築造於日據時期明治39年,原為「林恆春中藥舖」,屋主在大廳裡留下藥櫃、石臼、手秤等器物。二次大戰期間,為躲避美軍空襲,屋內沿山壁岩石開鑿一個堅固防空洞,展示著屋主在有限空間中最大限度利用資源的巧思。
吊橋樓與不見天街
走出老街,推著礦車的煤礦工人紀念雕塑栩栩如生,見證煤礦在石碇的興起與衰落。一百年前的日本大正年間,礦商沿著礦脈,開鑿石碇庄十八重溪等礦場,吸引外地人紛紛至石碇「石底煤礦」工作,賺取當時一天80元高薪。
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臺後,用煤需求大增,石碇區煤礦總月產量達到8100公噸。然而,隨著國際石油引入臺灣,能源市場產業結構改變,加上進口煤礦的競爭及重大礦坑災變,石碇煤礦區不如往日繁華、逐漸沒落。「文山煤礦」、「永定煤礦」兩個公車站牌仍在石碇區內,而礦坑早已隱沒在荒草之中。
黑金礦工雕像
走親水古道,聽百年淡蘭生命故事
· 淡蘭吊橋與烏塗溪步道
淡蘭古道遶經石碇,如今留下多條清幽步道。烏塗溪外按步道的頭、尾端分別落在淡蘭吊橋和石碇老街。吊橋橋體為紅色,全長近一百公尺,四周環山,和橋下清水交相呼應,雄偉壯觀。外按步道僅2公里左右,步道平整坡度小,亦可作為晨間散步行程。樹木環繞、空氣清新,北宜高速公路為來往旅人遮蔽陽光,無比愜意。每年五月,步道開滿油桐花,讓旅人們流連忘返。
若是從石碇老街出發往南,則是特色農村烏塗社區的方向。從石碇國小沿溪水進入烏塗溪親山步道,在河床巨石旁行進,穿梭水中的各色魚種是烏塗社區封溪護漁的成果。一路上,除了觀賞幾十年前的運煤橋遺跡外,還可以觀賞密集生長的板根樹、蓮霧樹、油桐花樹。
淡蘭吊橋烏塗溪步道
· 四分子古道
四分子古道全長約2.4公里,是淡蘭古道中的一小段,從烏塗社區指向臺北宜蘭的方向。清朝乾隆時期,先民入墾此地,將土地分為四股開墾,因此得名。古道入口位於蛇舌子10號民宅旁,入口處有烏塗社區發展協會繪製的四分子古道完整地圖,標示出古道中密集的景點,在手機訊號不佳時是極佳的行路助手。一路上,古井潭、長壽橋、三合院古厝、茶園,續走大格山古道還可以參觀臺松煤礦主坑遺址及陡峭的月扇湖大岩壁,串起石碇人起起伏伏的生命史。
四分子古道
天然植物製成染料,傳承在地技藝
烏塗溪命名的說法之一,是古時婦女在溪水旁清洗染布衣物,使得溪水顏色變深。在烏塗社區老人家的記憶中,有這樣一種傳統技藝:用在地植物煮成染料,製作成古典優雅的衣衫,與大自然親密相處。如今,烏塗溪中魚蝦成群結隊地游過,也證明植物染料全無污染。
在森林覆蓋率達到85%的烏塗社區,社區長輩就地取材,帶領學員們認識身邊的植物:密花木苧麻枝葉是綠色,但在沸騰後會變成豆沙紅色,紅茶則是紅褐色,後山上的構樹、大菁、小葉冷水麻、薯榔各自屬於不同色系,再加入鐵和銅的元素,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染布。
植物染開放體驗,跟隨老師重複浸染、氧化、清洗三次以上製成染料,再發揮創意綁出不同形狀,在染料中浸泡熬煮後,用豆漿繪寫字樣,便可收穫展開布料那一刻的驚艷。純天然的染料環保又健康,遊客得以身體力行中實踐耆老的智慧。烏塗社區亦開放預約手作零錢包、陶藝體驗,讓旅人得以輕鬆上手學技能後,也能帶回獨家烏塗回憶。
帶著天然淡雅的植物染布,踏上先輩留下的古道回程,與油桐花和魚兒們道別。自然與人文資源並重的烏塗仍在不斷推陳出新,等待旅人下次到來。
植物染原料
結合石碇茶葉,許家麵線打造私房料理
「兩位先往後拉,讓麵線保持一個微笑的曲線,等等兩邊再輪流拋出一個浪!」從四分子古道轉入北47-1鄉道,遠遠就聽到許家麵線店長許仁評高聲向民眾講解如何拉出完美的麵線。
許家小時候以種茶為主要收入,長大後,許仁評向鄰居取經傳統麵線的製作之道,在家開起麵線店。開店過程中,許仁評慢慢發現,傳統手工麵線技藝面臨失傳,而在一旁欣賞麵線製作過程的顧客卻只多不少。於是,他重新裝修店家,與石碇茶農合作,設計出一套手工麵線體驗課。世界各地的旅人一傳十、十傳百,來到烏塗社區,看傳統麵線如何吸取地方養分、創造新活力。
除了體驗活動,店面裝潢也是一大特色。許家麵線店與藝術家合作,將石碇山城和許家麵線的創業史緊密結合,講述一段沒有教科書、只有揮汗練習的青春歲月。許家麵線與石碇的王家豆腐、麻糬、陶藝、粽子店一起,沈澱出石碇最有趣味、最深刻的職人地圖。
許家麵線創辦人許仁評
· 獨家研製三色麵線
許家麵線最有特色的是獨家創新的三色麵線。這是許仁評用心研發的成果:白色是傳統原味麵線,綠色是結合石碇茶葉風格的綠茶口味,紅色則用有機紅麴粉製成。
如果想了解三色麵線的製作過程,則可以預約許家麵線的麵線體驗。在在地居民的指導下,遊客從麵團開始製作,經過壓、割、滾、繞、拉、摔、乾、收,漸漸拉出千絲萬縷漂亮的麵線波浪,最後親自包裝。櫃檯旁,陳列著近十餘種不同大小、粗細的麵線,遊客不僅可以了解三色麵線的來源,還可以採買回家仔細品嚐。許家麵線製作的傳統麵線
· 打造日系流水麵
白、紅、綠色的麵線從幾公尺長的通道中順流而下,坐在一旁的大人和孩子都握緊筷子,試圖從中攔截,夾到自己的碗中,搭配特色日式醬汁一口吃下。石碇的夏天天氣炎熱,除了熱騰騰香噴噴的麵線,許仁評從日本引入流水麵線,提供遊客清爽的選擇。流動的水,即是翡翠水庫源頭的山泉水。「翡翠水庫是大臺北地區的水源地,」許仁評向我們介紹,「也是希望大家知道這是石碇的特色啦。」
流水麵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