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關渡藝術節CORSSOVER跨越標竿,聚焦亞洲
2013關渡藝術節CORSSOVER跨越標竿,聚焦...

EX-亞洲劇團,舞台劇藝術家Jayanta與太太林浿安跨越國籍的愛情結晶。一位堅韌的台灣客家女性,一位憨實熱愛舞台劇的印度藝術家。「我們對舞台劇都有無法割捨的情感,在新加坡相遇相愛,決定回到台灣,我們縝密考慮後最能夠繼續延續夢想的地方。」「一開始我給自己兩年的時間,現在我不想離開。」
06年,浿安回到苗栗家鄉創立劇團。苗栗是公務員的大本營,附近沒有相關的學校院所,這裡的人安居樂業,對於從事劇團是個冒險,年輕人口外移,藝文風氣較低靡。但苗栗有家人的支柱讓夫妻兩能夠安心創作,一方面浿安認為,「如果你有志業要成立一個劇團,實在沒有道理不從自己家鄉做起。」
2006年與太太林浿安在印度的浪漫跨國界婚禮。
每一次的經歷,都是在為一個更大的目的累積能量
創作舞台劇,劇團走演,入不敷出,07年EX-亞洲劇團遇到經營困難,決定休團好似對自己的不忠實,果真沒有太久,08年台北藝穗節那一處免場租的場地,借屍還魂了EX-亞洲劇團的重新出發。
還未成立劇團之前,Jayanta夫妻就是專業的舞台演員,就這樣校長兼撞鐘,備齊了導演和演員,Jayanta淋漓盡致的獨角戲登上了台北藝穗節舞台,也燃起了EX-亞洲劇團再次開張的士氣。
「從安逸穩定的既有工作離職,毅然決然出國追尋舞台劇夢想,我還嫁給了印度人,有人看到我的路程都覺得太冒險,但我想到目前能夠成為這樣,也獲得多數人的支持,尤其是一開始很擔心的家人朋友,那是因為我夠堅持吧!」浿安說。
「沒有想過會成就多麼了不起的藝文重鎮,只是讓那些也同樣熱愛戲劇的人,在這裡也有一個地方感到自在,能夠學習,互相切磋。將舞台劇藝術深植苗栗,至少讓外面的人認識我們從苗栗發跡,而當地人也知道自己的土地上有這樣一個劇團。」
EX-亞洲劇團2012作品《猴賽雷》排練照。
EX-亞洲劇團的戲裡,經常使用外語,演出前團員也總會討論到底需不需要有中文字幕。人與人之間的溝通「55%靠肢體語言、表情,38%是語氣、聲音,7%才是內容。」 訪談中Jayanta導演講的印度英語對我來說十分吃力,但即使不透過翻譯,對於一位專業的舞台劇工作者來說,善於說故事的肢體與表情、語氣,確實有力道的傳達著。在團隊中來自各式背景的夥伴,有時候大家操著自己的語言,看似不著邊卻也能夠溝通,這就像是小型的社會縮影,尤其台灣這樣多彩多姿的國家,我們有很多新住民,外籍工作者,光是原住民就有好幾種方言。
《赤鬼》系列宣傳照(攝影:陳少維)
『赤鬼』跨域演出,搬演脆弱人性
一日,濱海村莊忽然出現了一個「赤鬼」,雖然語言文化不通,「赤鬼」沒有惡意,村民卻認定他是吃人肉的魔鬼;就連唯一一位願意伸出友誼雙手的「那女人」,也被村民視為村落的叛徒、惡魔的同夥。最終,藉著「那女人」的角度,才發現真正懷抱著殘酷惡意的,並非來自他方的「赤鬼」……。_赤鬼
我們總是害怕陌生的事物,《赤鬼》首次於臺北藝術節演出,由Jayanta導演的背景來詮釋尤其誠實也耐人省思。移居臺灣七年,以新住民藝術家身份面對臺灣的多元文化,思索人性對「異己」的承受度量,更將以其獨特亞洲傳統劇場美學重現野田秀樹幽默文字筆下「對於異文化的渴望與恐懼」。
「我在市場走上一圈,如果我沒說話,通常攤販會以為我是台灣人,就賣給我當地的價錢,但是我一說話大家就發現我是外國人,價錢立刻提高;我若開口講些台語,他們會意識到我好像不是個簡單的外國仔。」這只是一些生活小事,Jayanta導演倒覺得有趣,跳脫自己的身份,赤鬼探討了許多可能發生,或者正在發生的民族問題。
初來到台灣也有許多的不適應,印度和台灣的文化大有差異,「但你會逐漸發現,對於自己文化的保留,和接納包容新的文化是絲毫沒有衝突的,重點是如何找到平衡點。」這是出自憨厚的Jayanta導演口中,溫柔卻堅強的體會。(本文照片由EX- 亞洲劇團提供)
江譚佳彥與女兒江譚銳雅。
|ABOUT ・ Chongtham Jayanta Meetei 江譚佳彥|
來自印度東北方,出生於古典舞蹈「曼尼普里」(Manipuri)的發源地─曼尼普爾(Manipur),從小浸淫在傳統舞蹈、武術和瑜珈等身體文化中成長。大學主修歷史系,取得表演戲劇碩士後,受聘為印度國家級演員,2001年赴新加坡進修「劇場訓練與研究課程」,在印度和台灣的大學教授表演、亞洲各地主持戲劇工作坊。以深厚傳統根柢與現代訓練背景為基礎,與臺灣劇場人共同探索融合亞洲文化的當代劇場身體,並結合亞洲古典、西方寫實、後現代前衛肢體劇場等多元文化元素,轉化為當代劇場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