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年前全臺受景氣影響,尤其電子產業大量往中國移入發展,馬文權的兄弟姊妹面臨失業,家裡的老爸爸依舊務農為生,因為勞務工作,模樣看起來年老許多;實在不忍讓他再為家事煩憂,馬文權在台北捷運局下班與休假時間回三芝幫忙種菜。成為留鳥農夫,在都市工作與鄉間務農往返。
馬文權參與2007年漂鳥計畫中的農業體驗營學員,也是在外工作的農家子弟,成為「回農青年」真實範例。透到漂鳥營課程學習,一心想要對現有的慣行農法加以改變,目標以全有機的方式栽種。有機蔬菜提升農產價值,溫室栽培可以減少人力的照顧成本外,也杜絕了病蟲害發生的機會。加上旅外工作過接觸過許多資訊和新的想法,知道產品行銷,運用網際網路平台傳播的重要。
逆風中不斷飛翔,只為建造從家出發的有機溫室
談到起初,還是有那麼多辛酸的過程,一開始是希望改變父親傳統務農的方式也讓姐妹們可以倚賴家 鄉的農地維生,向上提升,種植、販賣更精緻化的有機蔬菜。傳統農田要轉型成有機農田開始便是一項艱難的任務,最難克服的不外乎是說服馬爸爸支持。一輩子辛勤務農的馬爸爸不理解為什麼不能用舊式的方式種植,卻要花錢搭設施,買比較貴的肥料,成本的付出真的能得到回收的質疑。改變長輩根深蒂固想法的馬文權,帶著爸爸親自去看別人的有機農田,好不容易才讓父親點頭改變。
現在馬文權的有機農場與產品均已小有知名度,現在人很講究食物的品質和安全,堅持有機農法的他越來越多死忠顧客,顧客的回頭率就是馬文權栽種的農產品保證, 當然也讓青年投入務農的他有所回饋和持續的鼓勵。
接著所面對的就是轉型的技術、資金、環境等問題,三芝迎風面,選擇在溫室中種菜,但因此少了害蟲天敵 -- 鳥,所以要種些害蟲不愛的植物驅蟲、替代 農藥。馬文權說:「務農經濟要提升,靠的大概就是我們這一輩年輕的農夫,有機栽種絕對是趨勢。」 堅持自己的信念,朝向有機邁進,經過好幾次的挫敗,不斷嘗試,相關課程的學習和請教,像李沿儒教授帶著學生體驗務農這樣的機會,馬文權都認為是一種機會教育和切磋。
懂得行銷的馬文權收成時利用宅急便的方式配送給客戶,食材當日送到保證新鮮可口。利用假日農會舉辦的在地活動機會,讓觀光客直接到農場裡參觀,不只是讓顧客眼見為憑有機農場的嚴格把關可以安心食用,推動有機飲食打響知名度,閒暇之時還必須經營自己的部落格替自己行銷,透過文字的描述與圖片的搭配宣傳。但平時仍在上班的馬文權,還要併進的處理這農務之事,不但是要擁有堅定的意志,更是因為他有著一顆愛家、念家的心,才能持 續與農業發展瓶頸奮鬥。
出於孝順,和友愛手足的心,一個以家為出發而成的有機農場,是這樣的美意讓這裡栽種的蔬菜更鮮甜美好,因為有這樣一顆柔軟的心的馬文權絕對也能夠這般照料他的菜園。而這份細膩在嚐過馬文全的菜的顧客都感受得到,果真天公疼孝子,讓這件業外收穫辛苦也值得。(本文圖片由馬文權提供)
立即前往購買No.21甘樂誌:
https://thecan.91app.com/SalePage/Index/5359093?cid=284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