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寮] 三十年來不曾間斷的晨間嗅覺饗宴 / 新味珍麵包坊・黃勝揮](https://www.thecan.com.tw/cdn/upload/image/20181230/6b36d06b-a365-4d35-9c1d-645d478213a6.jpg)
周日的早上,外婆的朋友會一起來到家中,一同做菜、聊天,然後再一起享用午餐。
外婆料理著的,除了每天的晚餐,還有許多時候的生活。悠閒的午後我會騎著單車,在村中閒晃。一條條狹窄的巷子總是冒險的時光,巷子與巷子中軍綠色水井,更是夏日沁涼的代表。迷宮般的道路,滿足了童年時想探險但是又不敢跑遠的心態,時常騎著騎著就忘了時間,而沒有手機的年代,除了天空的夕陽,再來就是傍晚每家開始炒菜的香氣,提醒著我該回家。到家的時候總會看見外婆在廚房中做菜的背影與滿桌的菜,打拋肉、炸豬皮、豌豆粉、糯米飯,這些或炸或涼拌,外婆自己料理或於村中購買,都讓一整天在外忙碌的家人,可以好好的享用一餐。
搗粑粑:如同搗麻糬一般,反覆的上下左右來回,最終才會搗出美味的粑粑。
夏天的夜晚,除了這些豐盛的晚餐,還會於飯後吃著冰量的甜點 ── 涼蝦。糯米做如小蝌蚪般的型狀,散開在整鍋的糖水中,喝下一口,既消暑又可感覺到東西在口中竄動的樂趣。點心除了夏天的冰品外,也有可在冬天食用的烤耙耙,外婆用熱好的糯米飯,放在容器中搗,再灑上黑色如芝麻的粉,用木棍上下左右來回翻攪著一段時間後,再將整糰糯米撕成一塊塊,捏成圓型的餅狀。放涼後,拿到小火爐上烤,此時火爐也身兼著暖爐的功用,一邊烤著耙耙,一邊暖和身子。微硬的外皮與如同麻糬般的內裏,搭配上豆腐乳或灑上糖粉,香氣便立即在口中散開。
算眷村消失了,但只要找個空處架起整排臘肉,便可以再繼續回味。
不同的季節有特別屬於那時刻適合吃的料理,不同的年節亦然。每到過年前夕,在市場賣豬肉的姨丈與阿姨,都會開始製作香腸和臘肉。整排的臘肉如同衣服般,在冬陽下被曝曬,一結結的香腸,也像是門簾一樣掛在院子中。阿姨家的香腸除了傳統的甜味紅腸外,也特別製作雲南豆腐腸,首先將絞過的肉放在大盆子中,再用雙手不停的翻攪,期間加入大量的雲南香料,再灌進薄膜般的腸子,捏成一結結的形狀後,最後進入烘肉機烘烤。小時候因為寒假的原故,表哥表姐們都會在此時回來,一同參與香腸的製作,在外婆老家的庭院中,一邊工作一邊玩樂。忙碌的一整天過後,一齊享用外婆的晚餐,最後再一起在沙發上看著電視睡著。
竹簍是外婆的朋友從雲南帶回來,平常都是用來裝糯米飯。飯透過竹簍總會散發出獨特香氣,像是最道地從雲南飄香過來的味道。
隨著年紀慢慢增長,大家一同出現的場景也慢慢不復見。從眷村老家搬至新家後,本來的大圓桌換成了小方桌,以往七八個人的食物到現在兩三個盤子就可以解決的晚餐,綠色紗網的菜罩也隨著菜量的減少不再有使用上的需要,而收入了儲藏。其實不管再怎麼改變,外婆總還是習慣性的準備著她醃製好的蘿蔔乾、醃菜,裝成一小碟一小碟,或是墩一些肉與買一些涼菜,等著每個不定時回來的家人。縱然打開的不再是從前眷村中的紅門,但那些屬於我們的回憶依舊在踏進家中後飄香。
家鄉的味道是什麼,或許在每個人心中都是那麼的相同,都是一個簡單的場景,然後添加著許多複雜又溫暖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