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個契機延續下去
新北市未升格前石門鄉第十屆鄉長 ─ 鄭庚和。在任職內,鄭庚和就一直希望可以提升石門的經濟,退休後更極力推廣風箏藝術,並成立風箏協會。替家鄉寫一個故事,創造一個契機讓原鄉文化可以延續下去。鄭庚和說:「既然石門的風大是出了名的,就從風開始發想。」於是他想,不如從玩開始,玩跟風有關的活動,而「風箏」是最簡單的,不但素材容易取得,製作的技術門檻也不高,而且老少都能一起玩。風箏協會成立六年,過程中不斷研究風箏的結構與架構,創造出屬於石門區獨特的風箏味,協會和地方鄉親的連結是風箏,風箏除了能把在地文化元素融入之外,也帶動整個社區的凝聚力。
延續文化從教育開始
有熱情有想法,老鄉長的風箏夢從此開始起飛,石門和其它鄉鎮一樣,同樣面臨到一些人口外移的問題,顯得越來越沒有生機,也越來越沒有商機,於是鄭庚和決定用風箏,來為石門創造新的價值。老一輩人口慢慢老化,前進校園便成為鄭庚和的第一步,因為孩子在學校玩什麼、學到什麼,家長都會關心,而老鄉長的理念,也得到老師的認同,因而將風箏藝術的課程引進學校,將軟實力根繫在石門,讓在地的孩子了解風箏對家鄉的意義。
訪談到最後,老鄉長拿出新研發的風箏,滔滔不絕的說著這風箏有多麼的厲害和不同,這神情像是孩子把玩著玩具一樣無比興奮
石門因風茁壯,風箏因風而起,繫起家鄉的感情線
鄭庚和說:「小孩長大了都在外地就業,很多人認為父母就應該要和孩子一起到外地生活享清福,但我們倆夫妻就是住不習慣,在外地待一下子就想回家了,覺得石門才是自己的家。」
手中的線若是握緊了就不怕孩子們不回來,而上一代的人就應該要堅守在自己的家鄉,為家鄉保留住原樣貌,待風箏收線時,孩子們返鄉,才能延續家鄉的文化。為提升石門鄉的能見度,鄭庚和一輩子在石門,默默的付出,為了國際風箏藝術節更是不遺餘力,為的就是要讓每年活動能順利舉辦,而且是不間斷的,讓更多人看到風箏就想到石門。石門因風茁壯,風箏因風而起,收放自如的那條線,不知不覺中串起石門每一位民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