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開辦至今,表演藝術新秀的年度盛會『第七屆臺北藝穗節』將於8月30日登場。有別於藝術在普羅大眾的印象上,突破藝術,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我一直認為藝穗節是非常入世好親近的,貼近每個人的生活,各型各色的演出與不同場域摩擦出驚奇火花,經常出乎意料的饒富意味。今年共有臺、港、日、俄共130組團隊接力演出,堪稱歷年度表演陣容最龐大,在全北市的咖啡店、藍色公路、特色旅店、古蹟等34個場地中,帶來543場演出,讓城市各處充滿藝術的花火。
音樂祭策展-凱達格蘭大道: http://www.taipeifringe.org/Program.aspx?PlayID=1988
蘇瓦那 x CMO樂團: http://www.taipeifringe.org/Program.aspx?PlayID=1986
藝穗節眾多節目策展系列作品,名為凱達格蘭大道的音樂活動,由六個音樂演出團隊,用不同的音樂與議題,包含原住民、歷史、家園、人民、選擇權、幻境等多種面向,闡述他們對於土地,對於大道上所經歷的一切的情感故事。凱達格蘭大道,在戒嚴時期是權威時代下的產物,解嚴後成了體現人民聲音的場域,從520事件開始,橫跨了25年的民主自由,種下意識的種籽。
蘇瓦那,音樂祭的策展人,CMO創造音樂室內樂團的團員,阿美族的音樂奇才。年輕的時候組rock band,玩吉他彈鍵盤,加入歐開人聲樂團,三十歲那年低調的拿下了三座金曲奬,嘗試過各式各樣的音樂演出和創作,他告訴我「因為還沒有策過音樂展!」這是一種偶發的心態,卻也符合了一直以來蘇瓦那的音樂大道。
我們都是在尋一條正面的路
去年CMO在藝穗節演出了「自由大道」,由1/2阿美族血統與1/2漢人血統的團員來演繹,敘述原住民到都市奮鬥遇見的問題,「凱達格蘭大道」的策展概念便是從「自由大道」延伸。以蘇瓦那為首的CMO 創造音樂室內樂團,在這次「生命樹」的創作,描寫福爾摩莎這座島嶼三百年來的流轉,猶如史詩的音樂場景,團員們必須在創作前田野調查,確實的用雙腳,用自身去感受,去聆聽土地、人群的故事。
「當然很多靈感取材自我們小時候聽長輩們說的原住民故事,或抄寫那些沒有明確旋律,沒有文字記載,憑著口傳至今的古調來改編。我也經歷過原住民身份自我認同的過程,我覺得現在創作的音樂很貼近自己本身。」
對蘇瓦那來說能找到幾個志同道合的團隊像是一場邂逅,「這種相遇是偶然,知道有音樂策展其實是在藝穗節的說明會上,以往也沒有音樂類型的策展,音樂祭中的合作團隊當然也是在說明會上發生。交談間發現我們對某些議題都頗有想法,於是我們討論從凱達格蘭大道的年代做區別,讓個團隊自由發想創作。」六個團隊的碰撞交疊,用音樂敘說的故事變得更飽滿。
有人說凱道上總是動亂,但其實那是一條最和平的大道
凱達格蘭大道,在國民政府來臺前尚未有路名的形成,直至來臺後以當時總統的名號命名為介壽路,直至1996年才將這條路的名字還給三百年前居住於此的凱達格蘭族,命名為凱達格蘭大道。
將腳步跨出凱道,將信念帶入生活,「音樂祭:凱達格蘭大道」用不同類型的音樂發聲,涵蓋世界音樂、原住民音樂、民謠、搖滾、爵士、流行等,音樂形式有A Cappella、室內樂、民謠吉他、個人獨唱等,交織出這條路上的過去與未來,用音樂唱出我們對這片土地的想,聆聽凱達格蘭大道所歷經的一切。
我們的養分都來自於肥沃的母親大地,在同一片土地上,開出截然不同的花朵。甘樂誌精選三檔一聯展,與土地息息相關的藝穗節目,必納入觀看推薦名單。
購買No.25甘樂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