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復耕 臺灣原鄉文化的文藝復興之路 / 胡明智

小米復耕 臺灣原鄉文化的文藝復興之路 / 胡明智

這個好暖的冬,總算在過了大寒後寒了些;天氣冷了,份外想念起溫暖的味,記憶裡浮現的畫面,不是羊肉爐不是麻辣鍋,是數月前在台東太麻里吃到的一碗,樸素卻暖炙入心的香焙小米粥。


01.jpg


這碗小米粥有點不同,部落農人暱稱它為「頭目太太吃的小米粥」,怎麼說呢?首先,這小米跟一般栽植的改良品種不同,是部落長輩敦囑著代代留種的部落原生小米;不同於常見小米的金黃均一色澤,它的穀粒中夾雜有些許白色穀,收穫起來顏色花雜,被人嫌說「不美」、「不純」,種的人也就因此而少了。但部落長年與土地共養而得的智慧提點著族人,無論種多種少,不能忘本,要把原本的古老的品種傳下去。是以這被外人嫌的原生小米,不販售僅自用,「頭目吃的小米」,族人是這麼戲稱著的。


02.JPG 03.jpg


那「頭目的小米」跟「頭目太太的小米」又差在哪裡呢?答案:「差在工」。「頭目太太的小米」是將脫粒後尚未去殼的頭目小米,先用慢火炒香,再碾製脫殼而成。焙炒過的小米,多了股花生般堅果的香氣,由於含水量較低,煮成粥時需要加入較多的水;在部落,這香焙小米粥可不是時時吃得,只有在婦女坐月子或冬天老人家虛弱感冒了才會料理來補身體;族人習慣先爆香薑片,加入足量的水煮滾,再放入焙炒過的小米跟糙米,耐心小火熬煮,時時注意添水避免煮焦,方得一碗能量滿點的補身聖品。

小米是原民部落最主要的食糧作物,從島嶼南方,濱海東岸,至中部山區等地,遍見於全台各地部落,其中以台東地區的排灣族人栽植較多,包括金峰、多良、新興、太麻里一帶都是主要產地。小米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強,照護管理的需求並不高,從來都是天生天養,農藥化肥本就不存在,也沒有需要。小米的種植大致可分為墾地,播種,除草,間拔,採收等階段。


04.jpg


開墾新地之時,族人會燒草木灰作為基肥,補充地力,也透過輪作,讓土地保持沃度;播種是在每年的十二月至二月份進行,一般會分次播,分批熟,才不會收穫不及;間拔是小米栽植的過程中,最費時費力,但也最影響品質的工作,除了種植的疏密程度需要控管地剛好,草也是要勤拔,有了足夠的肥份與空間,小米才會結得豐盛結得大粒,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小米也不例外;經過了四至五個月,小米陸續熟成金黃色的穗實,趁著五六月份雨水不多的好日子,就可以進行採收了,採收最看天氣,因為小米採完要先曝曬個三四天,降低水分,貯存起來才不會長霉,確保一整年的足食無虞;採收作業最遲不會超過七月,剛剛好趁著颱風季開始前完成工作,「原住民不會跟颱風過不去,都知道讓颱風沖刷土地」。颱風季之後,才會進行另一輪種植。

近來雜糧復耕糧食自給的意識覺醒,小米的復耕,是在地原鄉文化存續的關鍵行動。對於沒有文字的原鄉部落,行為的持續是傳遞文化的唯一途徑。文化的積累,在於日復一日的行為,而食物,以其生命維持之必要性,當然更是基本中的基本,光看二十四節氣裡頭跟稻米有關的節氣有多少,就不難想見小米之於原鄉文化的地位。食物,從來都不只關乎吃飽而已,農作的節奏與行為,收獲以至釀酒,歲時祭儀,男女傳情等無一不是藉由小米而維繫着的,布農版曆記載着部落重要的日子與行為,內容除了出獵,就是農作:以小米田的開墾播種為一年之始,收割小米為終。透過重新栽植小米,部落的青年一點一滴地把過去部落的生活節奏重新找回來,農事食事不是小事,是文藝復興的大事。


05.JPG06.jpg


受到進口食糧的衝擊,小米種植一度式微,多為部落零星小耕地種植,直到近年有心人推行部落復耕,方才一年一年地增產了起來。但快速地拓墾,雖讓原被認為弱勢的部落經濟沸沸揚揚了起來,但也同時地浮現了一些隱憂,譬如品種的保護是否即時,超出管理能力的墾拓是否誘使對環境不友善的做法發生,廣泛種植的情況下是否輔以相對應的行銷配套以及質量控管,因為商機的出現而產生的搶市亂象等,都是可能影響產業發展的負面因子。農業,是最考驗永續的產業,因為土地無法取代,也供不起無止盡的耗用,不可不慎。


07.jpg08.jpg


好生幸運的是,這條友善土地,永續良食的道路真不孤單!原先在教會服務的太麻里小米農友胡先生,看著少數部落年輕人白日飲酒不務農事任由土地荒廢,覺得很不應該,是以從都市回到家鄉,陪伴照顧著養育了這麼多代人的土地。除了不用藥不用肥,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胡先生的小米長得特別漂亮!不只長得好,碾製完成的小米質量也十分整齊,幾乎沒有混雜到一般容易混入小米的小石子米梗碎葉等雜物。詢問農友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撇步,農友表示,哪有什麼特別,真要說有什麼不同,只是他每天都在想如何可以做到更好。小米的加工工序繁雜,從曝曬、乾燥、過篩、出風、到脫殼,每個工序都不可輕忽省工,方能確保品質。小米種得好,小鳥最知道,小米收穫期,每天早上八點到五點,都得在樹下拉動繩索,以反光彩帶的亮光與瓶罐的聲響,提醒小鳥適可而止。「我們要為成功找方法,而不是為失敗找理由」,農友這樣說著。

成事在人,人對了,良食不遠。捧著這麼一碗得來好不易的香焙小米粥,品著這真摯的味裡人情,好暖呢。




立即前往購買No.28甘樂誌:

https://thecan.91app.com/SalePage/Index/5343290?cid=284966


你可能也喜歡

最受歡迎商品、體驗報乎你知

〖名人專訪〗歸零初始「我是 Queen!」— 楊乃文

〖名人專訪〗歸零初始「我是 Queen!」— 楊乃文

〖名人專訪〗歸零初始「我是 Queen!」— 楊乃...
堅持 每一杯咖啡品質的精神    延續 每一股味蕾上癮的滋味

堅持 每一杯咖啡品質的精神 延續 每一股味蕾上癮的滋味

咖啡師 林東源

謝謝你的訂閱
THANK YOU

用文化創意為三峽注入活力,
用行動改變家鄉孩子的生命!

感謝你
THANK YOU

謝謝你的耐心填寫,
我們將會盡速處理並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