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太陽過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俯拾皆是的陽光滋味
.炙熱恆星捎來的溫暖
太陽昇起,金黃色的陽光灑滿了大地,喚起所有沈睡中的生物。太陽的誕生使宇宙生成了太陽系,影響了地球上生命萬物的形成,更與人類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
望著太陽過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陽光給地球帶來溫暖,也帶來了光明,給予生命舒適的繁衍環境。地球在自轉之下而有了白晝與黑夜,動物與人類在溫暖的白晝下活動、在寧靜的黑夜中修養生息,就此繁衍而生生不息;植物向著日光生長茁壯,水經由日曬蒸發、凝結、降落,回到大地繼續滋養著土壤與水源。地球對著太陽公轉產生了四季,讓不同種類的生物輪流綻放屬於自己獨特的生命光彩,地球萬物就這樣在陽光的庇蔭之下平和的相處著、生命的循環始於太陽並持續轉動前進。高高在上的太陽給予地球生命的力量,之於人類,太陽有了神聖的地位,太陽崇拜、太陽神的概念普遍出現於人類各個古老的文明裡,象徵著生命與光明。
《農村曲》作詞:陳達儒.作曲:蘇桐
透早著出門 天色漸漸光
受苦無人問 行到田中央
行到田中央 為著顧三丈
顧三丈 不驚田水冷霜霜
炎天赤日頭 悽慘日中逗
有時踏水車 有時著搔草
希望好日後 每日巡田頭
巡田頭 不驚嘴乾汗那流
日頭那落山 工作才有散
有時歸身汗 忍著寒甲熱
希望好年冬 稻仔快快大
快快大 阮的生活著快活
臺灣著名老臺語歌謠《農村曲》的歌詞生動描寫出臺灣早期農村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步調。太陽與時間的緊密關係也反映在語彙上,長久的「日子」以來,深深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用語。
進入了工業化社會、都會的形成、科技的日新月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使人類在太陽隱沒地平線後的時光活動力依然不減。然而白天與黑夜的分別依舊是我們生活作息最最自然的依據,日出與日落的交錯形成了地球最自然的生命脈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則成為人類社會從古至今亙古不變的生活步調。
俯拾皆是的陽光滋味
大地之母在地球上孕育出無數種類的植物,植物吸收陽光進行光合作用轉換為能量,並產生氧氣提供動物生命的必要所需;遍佈大地的植物也為動物提供了食物來源,構成地球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肥沃的土壤與充沛的水資源更讓人類得以發展出農業,作物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在陽光的照料下成長茁壯,地底下的根、地表上的莖、隨風搖曳的葉、高掛在上的果實、富含在果肉之中的汁液,都成為人類餐桌上的佳餚,陽光的能量透過不同形式延續,讓我們得以享用到豐富美味的陽光滋味,地球提供了植物生長所需的環境,而陽光則依舊扮演了啟動生命最重要的關鍵之鑰。
穿梭在搖曳的稻浪之間,農夫在豔陽底下辛勤的工作,民以食為天,看天吃飯的農夫總向大自然祈求風調雨順、期望年年豐收。臺灣傳統農業社會中,惜物愛物的農夫總在豐收之後借助陽光的力量曝曬食材,以延長保存時間,每一種作物有每種不同的加工與日曬方式,其中奧妙並不如表面上看來的簡單,日曬的時機與時間長短必須拿捏得恰到好處。而在時代的轉變之下,傳統的日曬文化日漸消逝,費時又費工的辛苦工作少有人願意學習與實踐,又或著傳統工法漸漸被機器所取代,失去原汁原味的傳統風味。然而蘊含老祖宗智慧的傳統日曬文化依舊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與意義,唯保有相關知識與經驗的前輩往往年事已高,文化的傳承與延續遇到了極大危機。日曬文化長久下來形成了臺灣各地獨特的飲食文化與景觀,也賦予食材曝曬過後不一樣的日曬風味,美好滋味深入庶民生活,在食品工業大舉入侵的現代社會中,順應自然的飲食文化反而更顯得珍貴。
炙熱恆星捎來的溫暖
美好的一天就從充滿陽光的早晨開始:清晨被灑落窗邊的陽光喚醒,深深吸一口光合作用下的新鮮空氣,讓身心充滿希望的力量;整理好房間,將留有餘溫的棉被與枕頭放置在陽台以陽光洗滌;午餐時光選擇以吸飽日光能量的日曬米搭配新鮮蔬菜;午後在陽光下來場草地野餐,懶洋洋的狗兒享受著舒服的日光浴;在太陽下山之前守在海岸邊,享受落日餘暉消失於海平面之前的黃金時刻;深夜,在充滿陽光滋味的暖床中安詳入睡,等待隔日迎接另一個美好明天。
陽光與人類的生活是如此的緊密,難以想像令人感到舒適的溫暖陽光,是遠從一億五千萬公里外的炙熱恆星所傳來,太陽與地球間的距離過近或過遠,或許終將導致地球生物的滅亡,陽光成了居住在地球上擁有的珍貴寶藏之一,而我們選擇擁抱陽光的溫暖與美好。陽光總帶給人們正向的能量,象徵希望、活力、光明與美好的未來。在寒冷的冬日,溫暖的陽光成為平凡卻奢侈的美好,我們無一不期盼冬日的太陽能夠溫暖我的的身心;就如同處在這個混沌的世代中,我們也正期盼著更美好與更光明的未來。
立即前往購買No.27甘樂誌:
https://thecan.91app.com/SalePage/Index/5343301?cid=284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