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了臺南市有名的水仙宮市場,此時正是凌晨三點的時間。在路燈的投射下,市場內放眼望去時更顯得漆黑一片,只有幾盞微弱的燈光打在攤子上,立刻成為視線集中處。
平日很少踏足這時間點的菜市場,一來這時間正適合酣睡,二來攤販也還沒開始擺攤,比起市場正準備開張時的喧囂與熱鬧,在凌晨三點的菜市場,反而有一種內蘊的能量,慢慢地正要開始,一切有著草根的可能性。
有亮著燈的攤子,幾乎都是販售豬肉的攤位,攤前掛著幾串自家灌肉的香腸,攤後則是在處理豬肉、分離骨肉的執刀者,幾乎都是中年人居多。頭家揮舞著看起來相當鋒利的刀,一邊笑著說:「沒有年輕人要做我們這種啦!太辛苦了。」
看到頭家的模樣,就想起自己童年的記憶。
從我有印象以來,三合院的住家兩側是爺爺蓋的豬舍,裡頭養滿了數十隻的大小豬仔。這些豬仔並不是我們家的主要收入,反倒是多少補貼家用。在我還沒出生之前,家裡還養過雞、鴨,據說爸爸小時候還要幫忙餵牠們飼料,奶奶還說:「最偷懶是妳二叔,每次輪到他倒飼料時,就故意睡得特別晚。」
雖然不喜歡豬舍那股豬騷味,可是每當奶奶去清理豬舍時,總愛在她身後當小跟屁蟲,看著她清理著豬隻、整理刷洗地板,特別是在餵飼料時間,裡頭豬隻們群起轟鬧的聲音,就成了童年記憶中印象深刻的一幕。
我也接生過小豬仔的,對於養豬的人家這是常見的事。小豬仔很特別,甫一出生就帶著牙,因此每隻小豬仔一離開母胎,就先得要剪牙齒,免得哺乳時咬傷了母豬。
我也看過公豬被閹割的情景,那種悶著響著的豬叫聲,至今仍然忘不掉……最後養大的豬仔,跟著豬販走了,偶爾會換來幾串的香腸或是幾塊三層肉。天真如我,還會問說:「豬豬們去哪呢?」
「要感謝豬仔喔!」廚房裡的奶奶將煎好的香腸放到盤裡,滾刀切片後放上點蒜苗,油香混著肉香,望著油亮、飽含肉汁的香腸,我吞了口水,不自覺點頭說:「好!」
爾後長大了,每當我看到路邊或夜市的烤香腸攤,總是不自覺與童年的豬舍往事開始有所連結。透過木炭烘烤出來的香腸,更帶有特殊的香氣,誘人垂涎三尺。耳邊飄盪著奶奶說的──「要感謝豬仔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