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世外桃源的石門柴窯 —— 漫路蜿蜒來到桃園縣石門水庫附近,本是人跡罕至的世外桃源,在尚未遇到受訪者前,我癡愚想像著在樹影層疊間遺世獨立的燒窯處,藝術家伴在黯黯火光和縷縷白煙沏茶讀書,如夢如幻。循著電話那頭的指引,經緯交織的別墅行陣後方,終於看見了間看起來氣派又多了分閑靜的食堂,沿旁邊的石頭路走幾步遠,映入眼簾便是大大一蓋鐵皮工廠,和周遭景物倏地有那麼些違和,但地上堆疊有序的木材和遠遠即可望見的高煙囪,不由得吸引人湊近。
兩人專注投入封窯前的最關鍵步驟,焰火鼓譟地熱鬧眩目,周遭氛圍卻是肅穆沈靜。
手足之合,戮力齊心
那時,窯裡進行柴燒步驟的中程,恰是略不那麼緊湊的時段,李志豪老師誠如其名,外表看來豪氣不造作,言談則和緩溫厚,招呼問候時沒提到什麼自己,便立刻向我介紹身旁的專業柴燒夥伴—弟弟,李志傑,兩人不時討論著柴燒還原過程中的溫度控制與投柴時機,伴隨著林間的鳥叫蟲鳴和人語笑談,工作氣氛相當融洽,弟弟離開的空檔,老師誠懇地說道:「其實我非常感謝他能陪伴完成窯燒過程,從一開始到現在,畢竟不是個輕鬆的差事,連日不間斷的勞力消磨,耐著高溫、耐著耗時,這樣的狀況下,如果兩個人還處不來,簡直是災難。」從互動中不難看出弟弟的全力支持,並且不把它當苦差,而是件樂事。
竄升的灰煙是投柴後的立即反應,觀察此現象能得知許多窯裡的祕密。
生命中的缺憾,終將引領你走向該去的地方
對於這次的採訪,一開始老師就親切的要我絕對不要拘束,或是太有壓力。談起別人眼中的陶藝家、或雕刻藝術家都不是他,對他來說,柴燒僅是陶作的其中一小部份,而陶作又只是工藝的其中範疇,談起對工藝的癡迷,他笑著要弟弟幫自己作證,小學時,自己拿著把超級小刀,隨處可取的冰棒棍就成了最佳材料,每每落得挨罵的下場。國中畢業後成為木刻學徒,正逢家鄉新竹雕刻業興盛之時,歷經三年四個月的琢磨,決定先完成義務兵役再回來工作打拚,然而彼時哪能料想,後來產業轉移至東南亞,這行漸漸衰退沒落。轉作他行,盡非自己興趣之業—業務員、食品銷售、書刊直銷、珠寶買賣,皆是完全和工藝沾不上邊,卻也在社會奔波打滾了數餘年。
儘管業餘閒暇時嘗試竹雕創作,並以其獨有創見,將竹子本身材質特性發揮地十分出色,因而獲選故宮博物院的展出機會,然而後來因為車禍意外住院兩個月的沈澱,才讓他反省思考過去花很多時間做自己不喜歡且沒興趣的事情,不如趁著這次的轉折,誠實面對自己。或許是老師口中說的巧合機緣,但我更相信是他的善念與謙遜,使得因緣際會下總是能遇上適當的條件,出院後,朋友介紹他到陶藝工廠嘗試,從民國七十五年後,就這樣從基礎學起,十餘年間扎根成了後來自己成立工作室,創作柴燒陶藝的奠基。
言談至此,我禁不住滿心困惑提出疑問:「過程裡那些和工藝完全無關的職業,對您來說也是養分嗎?或者是沒有也罷的不得已?」他堅定回應:「我從來不輕易丟掉東西,現在從來都無法與過去切割,所以如果願意認真看我的作品,就可以感受其不是單一時間的造就,也不只是技術,是一個自己從以前熱愛工藝不斷學習積累而來。」 老師更說過程便是那些你曾經過面對的,對於過程不要有太多埋怨,嘗試把發生的事情運用來解釋你的現在,過程就不會僅是過了就好。
趁著老師投柴時的空檔,看見窯裡燒的暖紅,還似被炭煙鋪上一層濛濛的灰。
誠敬應天才得以人順
柴燒整個過程從排窯(排列拉胚初步成品)到燒製還原經過一系列步驟後,到最後的封窯歷時約一週,老師說除了氣溫冷、溼度高較不利燒窯之外,能做各項變因最好的調配 就是最適合燒窯的 「好天氣」我反對科學精細計算去控制燒窯的變因,但其實人是很卑微的,人能做的就是去應合這些條件,以恭謙的態度去面對,不是嘗試去主導這一切;當然如果你能調和得當,其實成果也就如同自己主導一般,但大前提卻是心態的恭謙誠敬。
第二天再前往拍攝封窯的畫面,窯內升至1250 度高溫,封窯前的任何小動作都影響著最後的成果,從老師和夥伴弟弟兩人專注每個細節的神情,讓我也隨之繃緊精神。封窯時,在夜裡從窯口竄出的焰光與點點星火,兩人心無旁騖的投柴動作合力無間等等畫面都得要親眼目睹,才能知其壯觀,絲毫難以筆墨揣摩但老師對於柴燒的投入與執著,肯定是細細品察其作品便可以有所領會。
樂山陶藝工作室
地址:新北市三峽區中山路59號
立即前往購買No.20甘樂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