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為原點,圍、圈、團、圓,窺看三峽老巷舊弄的尋常生活 / 蘇連尾阿嬤

以家為原點,圍、圈、團、圓,窺看三峽老巷舊弄的尋常生活 / 蘇連尾阿嬤

窺看三峽老巷舊弄的尋常生活

從清水祖師廟出發,順著三峽溪旁延連的一棵棵柳樹,慢慢步行至我們故事的起點:宰樞廟,最早因藉著水運之便,廟的周圍成為三角湧最早形成聚落的地方,儘管現今看來是尋常小廟,不若祖師廟的雕砌精緻、香客絡繹,但如果來者非匆匆過客,則可嘗試於下午孩子放學後的時刻在宰樞廟前廣場停留一會兒,少了攤商遊客的喧囂嘈鬧,你能見爺爺奶奶含飴弄孫的天倫樂;你能見老夫老妻攜手漫步的閑情浪漫;你能見下了班的爸媽騎著架有孩童座椅的鐵馬循巷弄而過,在這兒舉目所見的是真實的三峽老街。


01.jpg



我們所生活,誠如你們所看見

任意拐進某條周圍的小巷弄,成了窺看三峽的進階行動,一間又一間矮房低低的挨著,除了住家,其中有西服行、理髮店、小麵館、五金雜貨等,供應生活所需亦豐富熱鬧了窄道,暫不為此筆墨,而宰樞廟正後方有戶人家,長形似雙臂環著,裡外為家的景況如果以旁觀視角,還真有些像是歐美企圖展示人們日常生活在櫥窗裡的行為藝術,但它自然而無所隱藏的呈現於通過來往的人,甚至大方的邀請你一同加入,這可並非什麼僅可遠觀的藝術,這是蘇伯伯一家住了四五十年的老厝。


03.jpg蘇連尾阿嬤包粿時專注無騖的模樣,她總說要讓自己人吃到最好的。


隨「時」隨「地」真有味

某個假日的下午,太陽還罩在頂上讓人微微冒汗,想說走進有屋簷遮蔽的小徑或許輕鬆涼快些,便是第一次撞見蘇家人的景況。坐在矮凳上的阿嬤一手捧著包粿的葉,另一手巧妙的為幾秒前已迅速填滿餡的粉桃色紅龜,放上幾絲芋簽做記號,很難不讓人專注看她「表演」,一下子木板子架起的臨時桌上又多了幾隻龜。而其他人也不是在一旁閒閒納涼,阿伯顧著嬰兒床裡的小孫,時而目光移向電視機裡爭鋒相對的名嘴,還要隨時機靈的補上太太需要的材料,另一組人馬是兩個青年,則不停歇的以秤斤量拌炒後赤香的芋頭簽,裝成碗待用,還有兩個跟前跟後的小傢伙,嘴裡不時哼念著幼童唱謠,一男一女亦是孫子。而我,好似誤闖了一個忙碌進行中的專業生產線,有些不知所措。


04.jpg 05.jpg08.jpg


此後經過附近,肯定會拐個彎進入蘇家巷裡,幾次來往,我這個外來面孔也漸漸不被覺得陌生,阿嬤某天還報消息說,最近土地公生日,有朋友向她註文了拜拜要用的發糕。

當天午飯後阿嬤便掀起了戶外的兩爐大灶,反常的是這天竟然不是全體動員,只有另一個阿嬤的朋友作為幫手,兩位阿嬤極有默契的合作,鋪上吉祥豔紅的發糕模、分裝事先準備好微呈粉紅色的米漿,這活兒看起來不似做紅龜粿時的繁複,但她們仍是小心慎重,終於在蓋上大蒸籠的鐵罩後,她們才像是暫時鬆了口氣般,聊起天來。


02.jpg


祈願家庭像發糕一樣,豐實、溫暖

原來,阿嬤們說從前即流傳過年過節吃發糕以求好兆頭,同時可用於祭祀或饋贈親友,發糕諧音發財、高升,外型發得越大,裂痕越深,即代表新的一年運勢越好的象徵。

從前她們小時候,如果媽媽當天準備在家裡做發糕,絕對會千萬叮囑家裡的大大小小不準來偷看,時候到了發糕才會乖乖開口笑,也預告了來年會興旺順利,不過這時代了倒也沒那麼刻意,阿嬤爽朗地說,她做的發糕從來沒有失敗過,不怕人看啦。果真大約半個鐘頭,一朵朵花兒似燦爛盛開的粉紅色發糕塞滿了整個蒸籠,甜甜的米香也飄散四溢,兩個阿嬤非常滿意共同的傑作,連連讚好:「真正蓋水!有發啦!」並開心的扒了一大半與我一起分享。這段時間,不少經過而聞香的鄰居們都說情著也要上幾個,或是哄她多做些到市場賣,阿嬤好氣又好笑地說自己要忙著顧孫,做不來啦!


06.jpg

07.jpg


十八歲嫁來三峽,如今家族開枝散葉,全家福上排排坐著的已是四代同堂的三十餘人,阿嬤年輕時在過去龍埔的大來紡織廠工作,現在她和開娃娃車的丈夫都是退休養老的時歲,照顧孫子們變成他們目前生活的重心。夏日晚風宜人,晚飯後時常看見他倆夫妻推拉著娃娃車在庭前廣場緩緩地繞圈,而這日益盛旺的蘇家人也就像是這樣的環著繞著,以宰樞廟為起點,以他們倆老所能及為半徑,在家鄉三峽圈出一輪無形而堅固的同心圓。




你可能也喜歡

最受歡迎商品、體驗報乎你知

[萬里] 沒有假期的琉璃工藝家 / 林昭宏

[萬里] 沒有假期的琉璃工藝家 / 林昭宏

[萬里] 沒有假期的琉璃工藝家 / 林昭宏
玩音樂跨界,譜跨界人生 /  Daphne 蘇子茵

玩音樂跨界,譜跨界人生 / Daphne 蘇子茵

玩音樂跨界,譜跨界人生 / Daphne 蘇子茵

謝謝你的訂閱
THANK YOU

用文化創意為三峽注入活力,
用行動改變家鄉孩子的生命!

感謝你
THANK YOU

謝謝你的耐心填寫,
我們將會盡速處理並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