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 只取一瓢飲 喜酌人生的酸甘蜜甜 / 白雞山家庭美術館 賴唐鴉、唐婆高沁余](https://www.thecan.com.tw/cdn/upload/image/20181231/108e7aae-909c-4ee7-b537-ac60981279b5.jpg)

據說有17位先民與一隻忠狗來台屯墾,海中遇難漂流至石門乾華村沿岸,鄉民將17具屍體與忠狗合葬一起,起初用油飯祭拜,但沿海風沙頗大改用粽子祭獻,靈蹟顯赫,各方信徒絡繹不絕、香火鼎盛。這裡的主婦都有家傳綁粽手藝。
人們尋聲而來,為探傳奇,也或者為求靈驗與庇佑,當然也有人是聞香而來。石門農會的門市後方,一落標準的中央廚房,幾位婦人著裝手套、衛生帽、口罩,正俐落成熟的捆綁肉粽。
農村婦人造釀地方特色
民國91年起,農會和家政班共同理念,促成了石門的在地好味道。這一班成員概括新住民、二度就業婦女、家中的長輩奶奶們,知名的石農肉粽幕後推手,讓人聞香而來。為地方發展在地特色產業,農村婦女的貢獻不容小覷。
這一顆顆肉粽都溢滿了濃郁的人情味,這一味也正是真正的媽媽味。
農會與家政班的合作,協助退休婦人,高齡者尋找生活重心與自信,增加長者與社區人群間之互動,助力新住民融入地方,創造在地就業商機,讓家政班員有副業收入視為理念。
不同口味的南北粽,需要分別由同一人完成,一致的手勁,肉粽的尺寸,繩綁的鬆緊度,才能避免肉粽蒸煮後食材膨脹而溢餡。這並不是任何一位學了幾天料理就能勝任的,所謂主婦的智慧,隱藏在這樣生活的細膩裡。